2018的总结

前几天和同事聊天,开玩笑说过去一年应该是我入行以来角色变化最多的一年。18年对我来说的确是值得记录一下,跳出了舒适圈,也学到了一些东西。

看过的书

今年没看啥书,而且大量都是半途而废,感觉大量的碎片时间都被我浪费了,值得反思。

Python 机器学习及实践

年初机器学习的大热,未能免俗。从京东买了一本,大概每天抽出一个小时左右阅读,大概两个星期看完。

因为目标是弄懂大概的知识体系及算法大概,很多Task都没有实践,只在pycharm玩了玩。算是达成目标吧。

阅微草堂笔记

大概春天的时候,和老婆去丈母娘家,收拾屋子的时候偶然翻出了一些书,随手拿了一本。没想到拿起后,就一直看了下去,大概看到了十七卷,完成了80%吧,目前也没看完。记得夏天的时候,我去北戴河clubmed也带着,秋天去英国也带着。

总体来说喜欢里面的一些志怪故事,可能之前看了小泉八云的《奇谭·怪谈》对这些志怪类的小故事比较感兴趣。

用户思维+ (Badass - making users awesome)

年初的时候,因为工作中需要担任产品的角色,所以想改变一下思维方式。 也是在京东购买的,大概用了一周左右的时间来完成阅读。内容不太多,如果时间允许的话基本上可以一口气读完。

主要收获是两个方面:

  1. 如何从用户角度出发看产品:成就用户
  2. 如何更加高效引导用户:感性认知

火星救援

同事推荐的书。虽然看过了电影,但是书里的语言幽默风趣,读的时候大脑再次加工比电影要丰富很多。

重生

在机场接人,等待的时候在书店看到了,一看是史蒂芬·金的就买了一本。之前读过一本史蒂芬·金的短片小说集,感觉情节设计非常好,也很适合改编为电影。那本书中有个故事叫《尸体》记忆犹新,虽然没有他一贯的那么惊悚,但是给人感觉非常舒缓,后来找到改编的电影《Stand by Me》看了,电影没什么印象,倒是同名主题曲《Stand by Me》非常喜欢。

扯远了,回到这本书,整个故事感觉在前面留下悬念后一直在铺垫,而且特别的长,从主角的小时候到长大成家,最后的“重生”才把谜底揭开。总体上是对信仰的一些探讨,get不到太多点。

算法

买来备查阅用,闲来无事复习了一些算法,不算完整看完过。

大脑整理术

夏天的时候感觉大脑不够使,所以读了读,有很多生物学的术语都记不太清了,倒是养成了一些对大脑有益的饮食习惯。

闪回:电影简史

龙叔说电影上推荐的,就买来看了看,主要在公司中午休息的时候阅读。了解了电影的起源,看到就1940年代就作罢了。完成30%左右,没有看完。

如何欣赏一部电影

某个周末去了一趟三里屯,偶然逛了Page One书店,在书店里看到的书。当然还是回家在京东上买的。 像教材一样的书,完成30%,也没有看完。

技术上

Android方面除了参与了一些架构上的工作,就没有放太多精力,主要是在Review代码,或者阅读一些库的代码。诶,划水居多。

代码量

Github commits

看图说话:比去年少了一些,主要因为年初到8月都在做产品相关的工作。

Flutter

一开始大概花了一天时间熟悉了一下语言,然后花了一周时间上手开始写。正好用来做一个新的小项目来试一下。

从提交第一行代码到提交AppStore算了一下大概花了21天,感觉对于简单项目来说Flutter是非常适合的。 因为刚开始写的时候,Flutter还是预览版,所以这期间当然也遇到了很多坑。以后再单开一个文章讨论一下Flutter吧。

这个那个App

整理了之前一些技术分享

Deeplink相关和FFmpeg相关都发了两篇专栏到掘金上。

FFmpeg的貌似受大家关注更多,应该是18年短视频的火爆带起来了。而且因为这些专栏,认识了一些有趣的人,包括当时在猫饼工作的光源,交流了很多视频编辑的经验。

参会

  1. 5月去了Google,参加线下Meetup

  2. 11月去了安卓绿色联盟开发者大会领了个绿色应用奖(大概是参与奖?),也听了很多技术上的分享。 安卓绿色联盟开发者大会

  3. 12月又去了Google的线下Meetup,这次遇到很多出海应用的产品和技术,聊的很开心 Google rising star meetup

生活上

旅行

  1. 年初元旦期间去了海南,去海滩躺了几天很舒服。乘坐环岛高铁时,拍下了一个匆匆的身影

  2. 6月去了青海,开车绕了青海湖半圈

  3. 9月又去了一趟海坨山

  4. 十一去了趟英国,主要在苏格兰高地附近撒野,下图是斯托尔老人岩。英国乡间开车真的太美了。

自省思考

因为今年在工作上作了若干个角色,开始思考自己的核心价值,意识到其实不管作什么我擅长的其实是快速学习,把不熟悉的事物分析清楚并尝试用自己的知识体系去理解,消化后内化为自己的一部分。

意识到自己在工作中的自我反馈。

之前作技术的时候,正反馈和负反馈来得都很快,一般以执行任务,解决问题为主。任务完成,问题解决,反馈就结束。

当输出决策的时候,这个反馈就会变得很长,决策要先形成需求,需求排队等待实现,实现完成等待上线,上线等到覆盖率饱和,这时候才会看到数据,数据给出正/负反馈。 一开始特别不适应,感觉工作起来好像没有成就感(其实是没有耐心或者不自信?),后来也就慢慢习惯了。

很多第一次

第一次和老婆去了一趟酒吧🍺

第一次骑马🐎

第一次作App实名备案,ICP实名备案📱

第一次听古典歌剧🎼

最后

本来想在元旦假期的年终总结,让我拖到现在总算了解了。希望19年能够少一些拖延吧😂

19年愿自己仍然保持对技术的好奇与热情。

EOF.
Written on January 13, 2019